北京市农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日期:2016-06-14 来源:大学生范文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旅游业也开始成熟。下面是北京市农村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北京市农村旅游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历经自发发展、数量扩张、规范发展和品质提升四个阶段。目前,北京市农村旅游呈现快速发展与品质提升并进的局面,形成了由农村景区、民俗旅游村、休闲度假村、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及农村节事构成的农村旅游产品体系。但是,北京市农村旅游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初级观光产品比重大、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产品布局单体化明显、产品标准体系不完整、产品营销方式较落后、农村环境破坏较严重、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旅游发展资金少。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加速推进北京市农村旅游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从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的转变,构建农村旅游的全新品牌、提升农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促进农村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北京市应积极打造农村旅游新业态,并通过制定《农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系列标准规范各业态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北京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不少蜗居都市的现代人开始将目光转向具有清新田园风光和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农村,北京的农村旅游悄然兴起。这一时期北京市农村旅游的主要特点是:旅游形式以郊区农村观光、学生郊游和农家乐为主;经营方式以农民自主经营为主;农村旅游所需的基础服务设施极不完善;尚未出现与农村旅游相关的规范、标准和制度,农村旅游处于自发发展状态。
1998年北京观光农业工作会议之后,作为观光农业的一种类型,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旅游活动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北京市农村旅游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村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到2002年底,郊区已有10个区县开展了农村旅游接待活动,农村旅游接待户达到1520户。二是农村旅游产品逐步丰富。

北京郊区已形成食宿接待型、观光采摘型、特色餐饮型、休闲度假型和生态健身型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旅游产品。三是经营理念亟待转变。农村旅游经营者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特色、环境、服务等没有高度关注。四是经营方式趋向多元化。农村旅游经营方式从农民自主经营逐渐转变为村集体经营、农户自主经营、政府主导经营、混合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
2003年,北京市政府制定和实施了推进北京郊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221行动计划”,为农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市农村旅游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北京市农村旅游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关标准逐步完善。为支持农村旅游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市农委、旅游局会同市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农村旅游评定标准(试行)和扶持政策。

2004年底,市旅游局同市发改委、市农委联合制定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农村旅游发展规划》。2005年,市旅游局会同市农委在《北京郊区民俗旅游村(户)标准》(试行)的基础上,对《农村民俗旅游村(户)等级划分与评定》进行立项,经过反复调研、专家论证,于4月30日通过北京市和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批准,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二是市场竞争逐步规范。由于相关标准的制定,这一时期的农村旅游逐步走上“有序化发展”的道路。
为促进农村旅游的结构优化与品质升级,北京市于2007年推出了24条农村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带动了全市农村旅游的整体提升。这一时期北京市农村旅游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高标准规划。2007年,北京市旅游局完成了13条“一沟一品”的沟(带)地域农村旅游规划。

二是高视角审视。为促进北京市农村旅游的升级换代,北京市旅游局完成了多个涉及农村旅游的专项调研报告,如北京环城旅游农村休闲度假带研究、北京郊区旅游用地需求与功能配置研究等,这些调研成果已经或将对北京农村旅游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是高质量建设。北京市规划建设了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旅游品质高、市场前景看好的旅游项目,农村旅游逐步走上了品牌化发展的道路。
传统意义上“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的农村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市民对农村旅游品牌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的要求。近年来通过不断培养,北京市已形成了由农村景区、民俗旅游村、休闲度假村、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及农村节事构成的农村旅游产品体系。
北京农村景区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目前,北京郊区共有144处A级景区,其中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42处、3A级景区30处、2A级景区50处、1A级景区20处。
从分布来看,农村景区分布呈现北密南疏、西强东弱的特征。重自然景源的农村景区近郊很少,中郊区集中,形成从北京正北方向延伸到西南方向的环形风景名胜区带;重人文景源的农村景区近郊集中,以博物馆、游乐园为主,远郊以长城、陵寝、宗教文化景区为主。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怀柔和密云的自然景区数量排第一位,分别占总量的18%;延庆排第二,占总量的14%;房山、昌平排第三位,占总量的13%;通州的自然景区最少,占总量的1%。北京市重自然景源的农村景区主要依托资源有三类:一是山脉资源。北京的山按城区的方位来说,分为北山和西山。北部为燕山山脉,层峦叠翠,自西向东直;二是水文资源;三是生物资源。
北京的人文资源的等级最高,影响最大。在郊区,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明十三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A级人文型景区在郊区的分布情况为:房山数量最高,占19%;昌平、密云、延庆、门头沟、通州、平谷、顺义、大兴分别占15%、14%、13%、13%、10%,5%、5%、3%、3%。北京市重人文景源的农村景区主要依托资源有四类:一是长城资源;二是边贸古道资源;三是皇家陵寝;四是革命遗迹。
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已有17000多个农户开展农村旅游,市级民俗旅游村达到154个,民俗户8713户。全年共接待游客1613.5万,同比增长27.2%,实现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29.2%。北京市的民俗旅游村大致分为八种类型:国际风情型、创意产业型、品牌餐饮型、新村建设型、景区依托型、生态示范型、古村聚落型和民族文化型。
从分布来看,民俗旅游村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北部和西南部远郊区县,以怀柔、延庆、房山、昌平为主,近郊几乎没有,其它区域较少。民俗旅游村的地域分布呈现三大特征:

一是西南郊区沿河流分布,永定河、拒马河、清水河沿岸都是民俗村密集区;

二是西部地区沿交通干线分布,北京通往周边地区的国道如108、109、110、111等国道沿线都是民俗村密集区;

三是北部地区沿沟谷带分布,怀柔、平谷地区尤为明显。
国际风情型民俗旅游村是指具有浓郁的异域农村风情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怀柔区慕田峪村、海淀区管家岭村等。国际风情型民俗旅游村以国外特有的民俗风情等为核心吸引物,突出对异域氛围的营造,带给游客对异域风情的真实体验,能满足大多数游客追求新、异的心理,并易形成与其它农村旅游地错位竞争的发展格局,是对农村旅游产品的重要创新与补充。
创意产业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依托农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旅游产品的一类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通州区宋庄镇、昌平区下苑画家村等。创意产业型民俗旅游村把创意产业与农村旅游业有效结合起来,丰富了农村旅游产品的内容,提高了农村旅游地的吸引力。
品牌餐饮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农村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延庆县柳沟村、怀柔区杨树下村等。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农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该类民俗旅游村抓住了旅游者对特色餐饮细致追求的心理,从旅游者的“口”入手捕获其“心”,带动农村旅游地声誉的快速扩大和旅游者数量的迅猛增长,不仅能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促进农民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村容村貌的改善。
新农村建设型民俗旅游村是指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村镇,把村镇建设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农村旅游的发展、解决农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农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从而带动农村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昌平区郑各庄村、平谷区玻璃台、将军关、挂甲峪和南宅等。

新村建设型民俗旅游村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旅游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对旅游功能的开发,实现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旅游发展的双赢,有利于农村环境的整体改善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是农村现代化和文明化进程中的历史性迈进。
景区依托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农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点)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海淀区车耳营村、房山区十渡镇、房山区中英水村、怀柔区红螺寺村、昌平区瓦窑村、延庆县西大庄科村、密云县花园村等。

景区依托型民俗旅游村以农村旅游地周边景区的客源为主要客源,并依托这些景区发展旅游服务业,在完善景区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能实现农村旅游接待户自身的致富,从而达到景区发展与自身发展双赢的结果。
生态示范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以生态环境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密云县石塘路村、昌平区郑各庄村、昌平区香堂村、昌平区羊台子村、延庆县秀水湾村等。生态示范民俗旅游村以生态环境为核心吸引物,发展农村旅游业,满足游客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能够在农村旅游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
古村聚落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农村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门头沟区爨底下村、门头沟灵水村、门头沟琉璃渠村、门头沟沿河城村、门头沟椴木沟村、昌平区长峪城村、延庆县岔道村、密云县遥桥峪古堡民俗村等。古村聚落型民俗旅游村以古村落的特色建筑与文化为核心吸引物,满足游客对古村历史与文化体验的需求,能够在实现农村旅游发展的同时,达到古村落建筑与文化保护的目的。
民族文化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以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村。

典型代表有怀柔区七道梁正白旗村、怀柔区项栅子正蓝旗村、怀柔区老西沟镶红旗村、大兴区巴园子村、昌平区西贯市村、密云县古北口河西村等。民族风情型民俗旅游村以农村旅游地特有的民族风情为核心吸引物,突出对民族特色的挖掘和展现,将民族文化与旅游有效地结合起来,满足游客体验民族文化的需求,能达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农民增收致富、农村旅游业发展等多重目标。
目前全市已形成100余处休闲度假村,主要的依托资源有生态农业、温泉、森林、旅游景区(点)、体育设施等。
从分布情况来看,北京的休闲度假村主要分布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和延庆等山区、半山区区县以及西北六环外侧的平原区和浅山区。休闲度假村的地域分布呈现两大特征:

一是近郊平原地带受距离影响形成一个六环附近的度假环带,主要集中在通州和顺义地区;

二是中远郊地区具有明显的“环水”情结,在各郊区分别围绕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十三陵水库、金海湖、红螺湖、永定河、拒马河、清水河形成了密集的度假村分布区,而具有一定人文景观或山地景观的地区分布尤为集中。
生态农业依托型休闲度假村大都采用前村后园,以园养村,以村促园的经营模式,其中90%以上的土地用于种植、养殖业,10%的土地用于休闲、娱乐、康体、会议、餐饮等设施的建设。其典型代表是朝阳区的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温泉依托型休闲度假村通过开发地热温泉,建成温泉疗养地、戏水池、游泳池等,使度假者通过温泉浴达到医疗、保健作用。北京郊区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温泉型度假村较多,如位于昌平区小汤山镇的御林汤泉度假村。
森林依托型休闲度假村即利用森林资源,在森林内或森林公园旁修建的度假村,游客可以在这里呼吸到城市里享受不到的新鲜空气。其典型代表是顺义区的北京绿色度假村。
景区依托型休闲度假村大都修建在旅游景点周围,游客白天可以领略风景区的秀丽风光,夜晚可以在度假村休息、娱乐。其典型代表是怀柔的神堂峪山野度假村。
体育设施依托型休闲度假村是以大型旅游设施如高尔夫球场、滑雪场、足球场、羽网球馆等为依托,进行配套设施开发的度假村,主要满足运动休闲的需求。其典型代表是丰台区大井体育公园休闲度假村、大兴区采育阳光休闲度假村。
旅游地产依托型休闲度假村以房地产开发为依托,大部分是具有异域风情的度假别墅群。其典型代表是密云的瑞海姆田园度假村。
除上述六种类型的休闲度假村外,北京市还有会议型休闲度假村,如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狩猎型休闲度假村,如北京天龙狩猎山庄;科普文化型休闲度假村,如地球村等。
依托特色农产品、农业高科技、牧场、水库等资源,北京郊区已建成各类观光农业园200余个。
从分布来看,各区县情况相差不大,顺义排第一位,占14%;昌平、怀柔、密云、门头沟居第二位,分别占10%;海淀、房山、大兴,分别占7%;朝阳、平谷、丰台分别占5%。

北京市观光农业园的地域分布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市级农业观光农业园主要集中在近郊和中郊;二是近、中、远郊农业观光园项目各异。近郊地区的观光园以科研、观光、采摘、科普、康体为主,以“新技术、新品种、高科技、现代化”为主要特色,充分体现现代农业、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

中郊地区的观光园以采摘、娱乐为主。远郊地区的观光园通常依托其它景区存在,项目种类繁多。
农园观光型观光农业园是指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等为主,建立的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农业农园、市民农园或租赁农园等。

其典型代表有朝阳区的朝来农艺园,昌平区小汤山的灿烂阳光少儿农庄、海淀区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等。
农园采摘型观光农业园利用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瓜园、花圃等,供游客入园观景、赏花、摘果,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得果(花)农生活和享受田园风光。其典型代表有怀柔区的乡间情趣园、门头沟区的瑞丰花果园和龙泉香杏园等。
养殖园体验型观光农业园通过饲养家禽、家畜、蜜蜂等,开发参与功能,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典型代表有顺义区的神农卉康蜂情园等。
渔场垂钓型观光农业园利用水库、池塘等水体开发垂钓、驾船、划艇、食水鲜和水上娱乐等内容的水域旅游活动。典型代表如怀柔虹鳟鱼养殖、垂钓点等。
生态科技展示型观光农业园利用生态示范区或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吸引游客,使他们在休闲中增长知识。典型代表有昌平区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
农村浓厚的农村气息为市民度过传统节日提供了绝好的背景,农村因时因地打造的地方性节庆活动也是促使市民到农村旅游的重要动力。目前,北京农村节事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民俗型节事活动,如汤河川满族风情节等;另一类是创新型节事活动,如平谷国际桃花节等。目前北京市主要的农村节事活动已达60余项。
民俗型农村节事是以传统的农村民俗节日、民俗活动、民俗文化及特殊物产为依托开发的一种农村旅游产品。典型代表有怀柔区“敛巧饭”民俗风情节等。
创新型农村节事是指依托各类农村旅游资源,通过不同主题创新性开发的一类农村旅游产品。典型代表有平谷国际桃花节等。
目前,北京市农村旅游产品仍以初级观光产品为主,高级休闲旅游产品比重较小,这点在农村景区和观光农业园两类产品中表现最为明显。从农村景区来看,北京农村景区呈现冷热不均的发展特点,大多数冷点景区的旅游活动形式仍是留在浅层面的走马观花式,未深入挖掘该景区所属地区的“地格”,缺乏参与性、休闲性、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从观光农业园来看,数量众多的观光农业园大都侧重观光产品的开发,而对游客迫切需求的教育、休闲、体验等旅游产品重视不够。
北京农村旅游产品开发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农村旅游产品的特色体现不足,这点在民俗旅游村、休闲度假村和农村节事三类产品中表现最为明显。从民俗旅游村来看,目前北京市众多的民俗旅游村真正具有特色的少之又少。

通常在一个小景区周围就布局多个民俗旅游村,各个民俗旅游村又未有自己的特色,纯属重复建设;从休闲度假村来看,休闲度假村在建设过程中大都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另外,休闲度假村市场竞争重点只是放在价格及改造升级上,仅仅靠提高档次进行竞争,未从产品特色等更高层面寻求突破,最终必将陷入恶性竞争的循环中去;从农村节事来看,各区县的农村节事从名称、内容、受众等方面都缺乏差异性,真正结合各地地域特色和文化开发的成功的节事活动十分鲜见。
北京市农村旅游产品仍处在单打独斗的层面,产品多为单体化布局,严重影响了产品的体量和市场影响力。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各农村旅游接待单位没有意识到联手经营、共拓市场的重要性;

二是政府层面缺乏相关的促进政策和联动措施;三是受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各地不具备集群布局的条件。农村旅游产品的单体化布局导致各地的重复建设、同质开发,造成对农村旅游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另外,还影响了大体量、高规格、高品质农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利于农村旅游产品的升级。
目前,北京农村旅游产品存在的同质化等问题都与产品标准体系不完整有关。北京市农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视农村旅游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如出台了《北京郊区民俗旅游村(户)标准》、《农村民俗旅游村(户)等级划分与评定》等。

但这些标准尚不能改变目前农村旅游产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品开发类型趋同、产品文化特色不足、产品布局单体化等诸多问题。北京市农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经营不规范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很多项目没有申办报告,没有经专家论证,没有一定的审批手续,自发、盲目发展;旅游项目尚未纳入旅游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其开业、停业都较随意;价格不合理,任意定价,价格过高,甚至有蒙客、宰客现象;经营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对旅游项目没有严格的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制度等。
农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市场营销。目前,北京市农村旅游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四个突出问题:

一是由于农村旅游经营者资金有限,导致营销投入不足;

二是由于政府层面缺乏合作,农村旅游经营者缺乏联合营销意识,导致农村旅游单体营销;

三是由于农村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农村旅游经营者水平有限,导致农村旅游营销方式缺乏创新;四是由于农村旅游市场分析不足,营销手段单一,导致营销效益有限。
由于各地的重复建设和不合理开发,导致北京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以旅游度假村为例,很多旅游度假村全凭开发商个人的偏好进行设计,无论从环境保护,安全管理上,还是独特个性上都没有周全的考虑。而且,休闲度假村过度密集于景区周边及旅游道路沿线,严重影响了周围环境。

另外,很多农村旅游地在发展中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导致产品低层次开发,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较之其他农村旅游地,北京农村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从发展农村旅游的角度看,北京农村旅游基础设施仍有待升级完善。这不仅表现在郊区道路、郊区停车场、郊区照明设施、郊区环卫设施、郊区医疗救助设施、郊区邮电通信设施等公共设施方面,也表现在农村旅游接待单位的道路、停车场、餐饮设施、住宿设施、购物设施等旅游服务设施方面。
无论是开发农村景区,还是发展农村民俗接待、开办观光农业园、开发休闲度假村、举办农村节事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投入资金,用于产品开发、宣传、人员保障等方面。但是,目前由于农民资金量有限,投融资渠道相对较窄,招商引资难度较大,政府支持力度有限等,农村旅游发展的资金还比较缺乏,这也导致农村旅游产品难以实现升级发展和集群布局。
为加速推进北京市农村旅游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从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的转变,构建农村旅游的全新品牌、提升农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促进农村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北京市应积极打造农村旅游新业态,并通过制定标准规范各业态发展。具体如下:
结合区县旅游资源特色,北京市可以开发八类农村旅游新业态,分别是:农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家、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
国际驿站(International Homestead)指以家庭(户)为基本旅游接待单位,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
采摘篱园(picking gardens)是指能提供观赏和采摘特色蔬菜、果品或其他特色农作物等休闲活动的高新农业实验基地或种植基地,具有观赏、采摘、学习和科普等综合功能。
农村酒店(Rural Hotel)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农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
养生山吧 (Wellness Mountain Bar)指依托山地资源,以绿色健康、修身养生为经营理念,从事颐养身心、健康休闲、舒适度假的活动场所。
休闲农庄(Leisure Farm)是指占地100亩以上,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农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生态渔村(Eco Fishing Household)指依托农村良好的自然生态、村容风貌和渔业特色产业,以“鱼、渔”和水体景观为主题旅游吸引物,可提供特色餐饮、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服务的农村旅游接待场所。
山水人家(Natural Village Household)指具有一定规模,以自然山水景观为资源实质、以游山玩水为代表活动,能够为游客提供集观光、娱乐、住宿、餐饮、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山水环境度假场所。
民族风苑(Minority Nationality Cultural Village)是指以少数民族建筑、服饰、风俗生活形式和宗教信仰与生产方式等为依托,集中展示少数民族风情,以提供少数民族风情体验为特色的旅游休闲娱乐综合接待场所。
为避免农村旅游的同质化竞争,农村旅游新业态也应当错位开发。

结合各区县的旅游资源特色,近期:朝阳重点发展国际驿站;通州重点发展休闲农庄;房山重点打造养生山吧;大兴重点打造采摘篱园;昌平重点发展农村酒店;密云重点打造生态渔家;怀柔重点打造民族风苑;延庆重点发展山水人家。远期:在各区县打造多种业态,丰富产品形式,提升产品档次,带动农村旅游产业升级。
结合区县的新业态开发水平,北京应该通过打造农村新业态集聚区,进一步促进农村旅游精品项目和典型示范区的建设。如打造“朝阳区国际驿站农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通州区休闲农庄农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房山区养生山吧农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大兴区采摘篱园农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昌平区农村酒店农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密云县生态渔家农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怀柔区采民族风苑农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延庆县采摘篱园农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等。另外,在远期可以结合区县发展实际打造多业态集聚区。
北京市要不断创新农村旅游市场营销方式,大力实施农村旅游新业态品牌营销,围绕新业态品牌打造设计营销活动,并实现营销理念、营销手段和营销主体的升级。营销理念升级要求农村旅游新业态营销以“绿色”为核心,运用绿色营销手段,传播绿色理念,树立农村旅游的绿色形象;营销手段升级表现为整合多种营销手段,打造全方位营销网络,通过口碑营销、网络营销、事件营销、关系营销、媒体宣传等各种营销方式让游客了解农村旅游新业态,并运用广泛营销和重点营销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营销效果;营销主体升级表现为新业态的营销要实现行政和行业主管单位、农村旅游企业、农村旅游个体经营者等多主体的合作。
农村环境的保护要求农村旅游产品开发必须尊重生态,其文化展现必须传承乡土。因此,农村旅游新业态产品必须强调“生态性”,要求其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保护农村原生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农耕文化,实现开发与保护的有效结合。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做到三点:

一是农村新业态产品的开发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设计,并严重执行新业态标准;

二是新业态产品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标准,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

三是旅游局等行业管理部门必须做好监督,以保护农村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农村旅游发展后劲的根本。农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旅游局、发改委、财政局、交通委、农委等部门的联合,上述部门应该建立良好的工作协同机制,对农村旅游地的道路、环卫设施、邮电通信设施、照明设施、污水排放系统、自来水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及燃气系统等进行规划、完善。各农村旅游新业态接待单位也应按照标准进行建设,不断完善区域内的旅游接待设施,以保证农村旅游的接待质量。
农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需要强力的资金支持,为此需要不断拓宽农村旅游新业态的投融资渠道。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农村旅游基础设施、新业态产品开发、生态补偿、宣传促销等方面的投资;另一方面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引入社会资本,增加对农村旅游新业态项目的投资。

主要方式有三:一是吸引国际资本进入农村旅游;二是充分运用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的资金;三是通过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的外来投资者进入。五是政策优惠吸引大项目落地。

标签: 农村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