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下学期高中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日期:2016-11-01 来源:大学生范文网

高中时我们学习最紧张的时期,也是我们经历考试最多的考试,尽管在学生们的眼中,考试就是恶魔,但是考试的确能反映许多东西,能带给学生们进步,老师通过对考试进行分析,就会对教学方法做出改善,下面是一篇高中一年级下学期高中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一、试卷特点

本试卷将历史知识、史学方法、学生素养和学科教育功能较好地结合了起来。

1.紧扣教材,注重基础。试题注重了教材重点知识的考查,同时覆盖面不仅大而且细,涉及小字阅读课文或课后习题、图片知识等内容,选择题1、6、10、23、24及非选择题27题均来自课后习题。

2.关注热点,以史为鉴。试题注重历史知识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力图通过试题内容的考查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爱国家、关注世界。如选择题14题、7—8题、21题分别与“3·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国共就周末包机及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达成协议等热点问题有机联系起来。

3.张显课改精神,注重能力考察。试题通过提供新的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认知历史,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来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及获取、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如选择题第11题采用统计表,选择题20题和非选择题第26题都是通过地图来设问。

4.关注高考新增考点,把握高考脉络。如选择题第4题和25题属新增考点问题。

二、学生成绩分析(以三个文科普通班为例,竞赛班除外)

三个普通班圆满完成了学校规定任务。

1、卷面得失分情况

得分最好的有:

选择题部分:1、2、3、7、8、9、12、16、17、22

非选择题部分:26(1)、27(3)

失分最多的有:

选择题部分:4(达80%);13、14、15、18、20、21、24(达45%—60%)

非选择题部分:27(2)普遍得1分;28(1)普遍得2分;28(2)普通得3分—6分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存在对概念理解不清、知识点混淆,知识网络不清晰,不成系统等问题,如:27(3)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概念的把握,选择题14、15、21分别对西藏和平解放,赎买政策,“三通”的考查,学生失分较多。同时,知识盲点较多,勿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如选择题第4题对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考查、选择题25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的考查等知识点,许多学生较为陌生。

2.2、答题欠规范。字迹潦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不会用专业术语、名词解答试题;叙述不清,缺乏条理性和层次感,不分要点;语言垃圾多,答不到要点,学生答了很多,但得分不高。

2.3、审题不严谨,不能按要求答题。如:非选择题28题(1)问比较“两会做出哪些相同的决定”,很多同学只单纯地罗列了两会的内容,而不是归纳出两者的相同点;第(2)问“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要求结合其背景,内容、意义三方面思考,绝大多数同学是从内容和意义作答,甚至仅从意义作答。

2.4、综合分析问题综合能力有待提高。由于考生没牢固掌握书本知识,缺乏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致使综合程度较高的试题普遍失分。如:27(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的作战方针有没有能够得到彻底实现?为什么?”这一问实际上用史实说明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执行片面抗战路线造成影响,考查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但99%以上的同学均结合整个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抗日态度作答,只有极少数同时点到了片面抗战路线。

三、教学建议及策略

1.注重基础,对照考纲,很抓教材,很抓落实,争取不放过课本每一个知识点;建立知识网络和系统。

2.规范答题,注重训练,加强指导

3关注课改动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生们只要加油努力,就一定会有一片蓝天在等着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