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日期:2016-11-04 来源:大学生范文网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即迎来了机遇也迎来了挑战。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对经济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中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1篇镇江市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希望能帮到有需求的人。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坚持“深化改革、稳中奋进”总基调,全力做好稳增长、促转型、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求质、稳中增效的运行态势,主要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稳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3000亿元,为325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2.15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662.55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1467.68亿元,增长11.5%。分季度看,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0.9%、10.8%和10.9%,逐季增幅基本稳定。

  (一)农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3.9亿元,比上年增长3.4%。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全年粮食总产126.02万吨,比上年增加0.23万吨,增长0.2%,其中:夏粮38.47万吨,增长3.8%,秋粮87.55万吨,下降1.3%。全年生猪出栏量59.99万头,比上年增长0.2%;家禽出栏量1761万只,比上年下降7.1%;水产品总产量9.5万吨,比上年增长3.3%。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全市拥有省级园区7家,当年新增1家;全市拥有高效设施农业面积44.1万亩,占比重18.7%,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二)工业生产缓中趋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5%,较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回落0.8、0.6和0.3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总体收窄。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13.4%,快于全市1.9个百分点,占比重68.4%,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增加值增长13.8%,快于全市2.3个百分点,占比重61.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12.2%,快于全市0.7个百分点,占比重59.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36个列统工业行业大类31个产值实现正增长,占比重86.1%,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7.6%、15.0%、16.1%和17.9%。

  (三)服务业支撑力提升。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快于GDP0.6个百分点,其中快于第二产业0.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实现货物运量7034万吨,比上年增长11.8%;实现货物周转量74357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3%。实现邮电业务总量46.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1%。现代物流业实现营业收入6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房地产市场四季度呈现回升,全年房地产业销售面积520.1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2%,降幅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收窄25.2、17.5和7.6个百分点。全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598.68亿元,比年初增加251.95亿元,增长7.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578.35亿元,比年初增加94.73亿元,增长6.4%。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730.19亿元,比年初增加307.48亿元,增长12.7%。

  二、促转型

  (一)效益质量稳步回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状况逐步改善,全年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8.0%,较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7.1、5.2和3.0个百分点。36个列统工业行业大类30个利润实现正增长,占比重83.3%。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两项资金占用增幅比上年回落3.5个百分点。全年全口径工业税收比上年增长9.1%,提高0.9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超10亿元企业比上年增加4家。全年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82.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二)科技创新能力增强。镇江高新区成功升级国家级,新增省级研发机构69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占比达42.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研发经费(R&D)支出占GDP比重2.55%,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全年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40家、高新技术产品173个。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118.5人年,比上年提高7.4人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5件,比上年增加2.8件。全年公共财政科学技术支出10.91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全年新引进省“双创计划”44人、国家“千人计划”28人。

  (三)生态文明取得重大进展。创成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丹阳、扬中、句容、丹徒通过环保部生态市审批,国家级生态镇实现全覆盖,新增27个省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工业园区。“一湖九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基本消除黑臭现象。全年完成绿化造林面积4.1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6.5%。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超额完成省控目标,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6%,为“十二五”新高。全年关闭化工、电镀、印染、建材等落后产能企业300家。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65.9%,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85.0%,比上年提高21.4个百分点。

  三、调结构

  (一)投入结构优化。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完成投资991.02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增幅提高14.3个百分点,占比重46.3%,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分别增长144.6%、58.1%、45.9%。完成文化产业投资145.86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占比重6.8%,提高1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52.80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占比重30.7%,提高4个百分点。完成产业投资1548.20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占比重72.3%,提高0.3个百分点。

  (二)外贸结构优化。全年完成出口总额66.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自11月份起增幅首超全省平均水平。贸易方式积极调整,一般贸易出口比上年增长4.5%,增幅与加工贸易落差由上年的22个百分点缩小到0.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增幅转正,出口前30强企业24家正增长。完成机电产品出口额27.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1%,提高37个百分点,占比重42.0%,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品比上年增长122.0%,提高164.8个百分点,占比重9.6%,提高5个百分点。从外贸市场看,对美欧主体市场出口增长15.2%和4.8%,对新兴市场印度出口增长10.8%、对韩国出口增长33.7%。

  (三)产业结构优化。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上年的3.7:52.3:44.0调整为3.8:51.1:45.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比45.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8.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产业“三集”成效显现,20个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销售收入占比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30个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占比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3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值占比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先进装备制造业(“海陆空”)销售收入占比重36.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四、惠民生

  (一)物价平稳运行。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0,比上年增长2.0%。物价总体呈“六涨二跌”,其中食品类上涨2.4%,衣着类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4.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5%,居住类上涨1.7%,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2%,交通和通讯下降0.3%。其中食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分别对物价涨幅贡献度为38%、16%、17%、17%。

  (二)社保水平提升。充分保障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7.9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1%。“三大”保险保持较高水平,城乡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7.4%、97.6%和97.8%,参保人数比上年分别增加3.3万人、1.5万人和1.5万人。各类保障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到1996元,月增加244元,其中市区2013元,月增加208元;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630元,月增加150元。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8.6张,比上年增加4.5张。

  (三)居民收支增加。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52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增长10.1%、7.0%、9.2%和6.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310元,比上年增长6.9%,通讯、文教支出持续较快增长,分别为11.2%和10.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17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增长12.3%、8.4%、11.3%和7.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081元,比上年增长11.6%,文教、医疗保健持续较快增长,分别为15.5%和12.1%。居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年末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3.8和55.5平方米。年末城镇百户家庭拥有汽车41辆、电脑111台、手机253部;农村百户家庭拥有汽车26辆、电脑66台、手机249部。

  (四)城乡建设稳步推进。市区30项51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并竣工,太平路、大西路、金家湾辅道、云台山周边路网等10条道路竣工通车。市区完成房屋征收拆迁面积115万平方米,完成17万平方米老小区整治,改造街巷道路1.4万平方米,整治积水区37个。五峰山大桥接线高速、扬中三桥及接线工程建成通车。市区新增公交场站3个,新辟优化公交线路13条。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23.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实现“宁镇扬公交一卡通”。市区建成区面积136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8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66.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2014年,我市经济发展总体平稳,但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较上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带动型优质大项目仍较缺乏,消费市场新增长点不足,外需增长尚处在较低水平,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诸多困难,各种要素制约矛盾仍十分突出,税源经济不足加快显现,居民收入增长步伐有待加快,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有待进一步改善。

  五、2015年展望及建议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任务重大而艰巨。需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准确研判发展所面临的新环境、新机遇、新风险和新挑战,着力处理好稳、转、调、惠的关系,突出问题导向,按照生态优先、特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稳中奋进不动摇,立足高处、放眼长远,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稳增长。一是着力提振实体经济,创优发展环境,努力帮助企业缓解融资、用地、用工等困难,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帮助困难企业解难题渡难关;二是着力巩固外向经济回升势头,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手抓,进一步创新外贸方式、优化外贸结构、拓展外贸市场,进一步激活民资企业对外经济活力,切实增强对外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和基础;三是着力挖掘消费新增长点,充分利用好国家扩大消费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发展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引导商贸企业积极应对网络消费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四是着力防范各类金融风险,加强资金调度和组织,规范地方性债务,积极采取“应急转贷”、“主动转贷”、“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等多种措施,防范和化解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传导。

  (二)全力以赴促转型。一是狠抓载体建设,突出80个重点园区尤其是国家和省级园区载体,在实质性的开发建设、集聚优质项目、形成园区特色上下功夫,着力提高产业集聚度和园区产出效益;二是狠抓先进制造业,立足现有基础推进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强链、补链项目,推动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做优做强;三是狠抓现代服务业,突出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打造旅游文化名城,抓住国家支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机遇,结合港产城融合发展,推动物流与电子商务、物联网集成发展。四是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现有骨干企业加速资源集聚、做强主业,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裂变成长。

  (三)更大力度增活力。加快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消费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推进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围绕建设内涵提升,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放大国家级高新区核心引领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大力推进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进一步提升研发机构、研发人员、R&D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和大中型企业专利的全覆盖,保持新技术产品快的增长势头;三是大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紧扣我市产业发展定位和需求,加快推进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等高层次人才聚集。全面落实“人才特区20条”,加快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宜业宜居环境,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四)真抓实干推项目。一是坚持招引、培扶两手抓,在当前宏观投资需求总体乏力、自身主客观条件受到诸多制约的大背景下,抓项目须“招引培扶”并重,围绕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加快成长挖潜力、找项目,立足现有产业、企业抓培扶、下功夫;二是投入、产出两手抓,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不仅要看投入,更要看产出。使项目既要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更要成为经济质量、效益提升的重要支撑;三是定性、定量两手抓,既要对各地各级项目推进情况进行定性的分析,加大工作层面推进力度,更要在项目是否落地、是否列统上进行定量的研判,在全市形成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氛围。四是推进、考核两手抓,以提高项目水平为核心、以检验推进实效重点,真正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强化刚性约束。

  (五)一着不让优生态。以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区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突出生态立市战略,打造镇江最亮城市名片。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度,严守耕地保护、开发强度、生态保护“三条红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铁腕治理雾霾,大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系统实施“蓝天工程”,狠抓粉尘、尾气、扬尘和油烟四类专项整治,力争PM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实现下降。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化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积极化解钢铁、水泥等过剩产能。大力开展园区整体循环化改造,组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和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示范项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企业清洁生产管理水平。

  (六)想方设法惠民生。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两步增长,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居民增收,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建立向“平均线”以下群体倾斜的收入增长机制,重点抓好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的增收,确保“百村万户”双达标任务全面完成;完善保障体系,持续扩大社会保险参保缴费覆盖面,稳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加强城乡困难群体制度化援助,增强民生“托底”保障。从老百姓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办好10件惠民实事;优化公共服务,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和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事业,加大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