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公司证券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日期:2016-11-04 来源:大学生范文网

星巴克公司发展到现在已经广为人知,对于星巴克公司证券投资我想大多数人都没有太全面的了解。所以在投资星巴克证券之前,我们应该仔细了解星巴克公司,了解他雄厚的企业文化以及他们在各方面的优势。给我们一个投资星巴克的理由。

 

星巴克公司证券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一、报告内容摘要——深入认识快餐业的投资价值市场现状与特点

1、国际餐饮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快餐业集团化规模化效应明显

2、快餐业连锁经营模式继续显示强劲发展势头

3、竞争策略上全球快餐业持续走低价路线

4、品牌竞争要求服务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概况

1、美国:健康营养问题成为快餐业关注焦点。

2、日本:日本快餐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具备强大发展潜力。

3、欧洲:快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快餐消费力求实效

三、基本分析

成一家咖啡店的招牌来推广美国精神,自那以后,一杯一杯的星巴克咖啡。使整个世界为之着迷。2002年,星巴克在全球28个国家拥有5689家咖啡店。1996年星巴克初涉亚洲,那时的第一家店开在日本。仅仅6年后,在亚洲的14个市场的850家店中都可享受到星巴克独特的咖啡体验,这些国家包括以茶为第一饮料的日本和中国。

对于爱喝咖啡的人来说,星巴克(Starbucks)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它最早来源于19世纪美国文坛杰出大师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经典著作——《白鲸——莫比迪克》的主人公。1971年,杰拉德鲍德温和戈登波克在美国西雅图开设第一家咖啡豆和香料的专卖店星巴克公司。1987年,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斥资400万美元重组星巴克,推动了星巴克向意式咖啡馆的转型,并完全以自己的理念来经营星巴克,为公司注入了长足发展的动力《商业周刊》评出的2001年全球100个最佳品牌中,星巴克排名第88位。

与排名第一位的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689亿美元)相比,星巴克的品牌价值(18亿美元)是个小数,但《商业周刊》称星巴克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在许多著名品牌的价值大跌的2001年(如施乐的跌幅为38%,亚马逊和雅虎的跌幅均为31%),它的品牌价值猛增了38%,在100个著名品牌中位居第一。在拓展过程中,星巴克会先参考各地的人口结构资料,仔细进行分析,确定有合适的客户群之后,才会进入该地区。

星巴克的价格定位是“多数人承担得起得奢侈品”,消费者定位是“白领阶层”。当你走进一家星巴克店时,你想过没有,是什么力量在支配着你的双腿?是美味的咖啡?可能它并不比其他随便一家街头小店的咖啡好多少!是为了解渴?可以说随便喝上一杯矿泉水都更奏效!况且论价钱,星巴克也并不含糊!我想,当我直接问你这个问题时,你十有八九会告诉我,“傻蛋,要的就是那个环境啊!”我有一个朋友,来北京后的第二天她兴冲冲告诉我,“你猜我今天去哪里啦?!星巴克!!”那神情比小时侯过年还兴奋“管理品牌是一项终身的事业。品牌其实是很脆弱的。你不得不承认,星巴克或任何一种品牌的成功不是一种一次性授予的封号和爵位,它必须以每一天的努力来保持和维护。”

四、星巴克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星巴克之所以能做到今天全球拥有13000多家店、并且正在以每天新开8家店的速度急速扩张、同时还能保持连续59个季度同店销售4-7%的增长,是因为它的品牌和运营平台后面还有更加深刻的东西,那就是坚实的核心价值观。星巴克的核心价值观表现在几个方面:可信赖的产品品质:坚持选用最好的(相对于大众市场而言最好的)的咖啡豆。高度的环保意识:采用更多的环保型设备和包装材料,大力倡导并严格要求能源的节约利用。对员工和咖啡种植者的人文关怀:向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咖啡种植者支付优厚的采购价格并提供种植者扶植基金;为员工提供最优越的健康福利计划,并大面积推行员工持股。和谐共处的社区精神:为顾客营造温馨、自由的消费环境,鼓励店面工作人员和顾客的交流,让顾客无论是独处还是小聚都能怡然自得融入其中,润物细无声地把星巴克变为顾客住宅和工作地点之外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第三地”。

五、快速扩张带来挑战这是个有趣的行业--咖啡

可以算得上世界第二大贸易货品,星巴克则在中国引爆了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星巴克认为:”我们最在乎的并不是一年能开多少店,而是在乎每一杯咖啡、每一个客人。这三年来,由于对咖啡的执着,为了能够做出最好的咖啡,创造出一个第三生活空间,真正得到了消费者的信任。社会很支持我们,所以我们才有继续开店的动力。“不过,星巴克为了保持它的市场主导地位,大力扩张,虽然扩大了营业额,却伤害了士气。

近期的《商业周刊》报道,过去愉快的吧台师傅,现在累坏了,而且因为星巴克店数一下暴增,让他们觉得自己像是在麦当劳工作,不再有以前的特殊感。这种情绪不仅能影响服务品质,而且直接伤害企业。2001年,加州470家星巴克的员工控告星巴克,据说是因为拒付加班费,星巴克在2002年4月以1800万美元和解了这个案子。 

“事实上,星巴克也不是一个靠快取胜的公司,它靠的是黏性取胜。星巴克在国内并没有什么重量级的对手,虽然有麦当劳这类的连锁巨无霸尝试开设咖啡店,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威胁。除了坚持理想,星巴克的品牌扩张越来越重视灵活的营销策略。星巴克的营销重心放在教育、环保,印刷大量关于咖啡常识的小册子,让消费者在喝咖啡的时候”以星巴克为师“。而且,星巴克也开始利用一些在中国卓有成效的有奖促销计划。不管你是否喜欢这个老师,绿色星巴克以他自己惯有的速度前进,忽然有一天可能会兵临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