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地质学家勘察的重点对象,很多时候要考察一些资源都需要靠土壤,它能为我们讲述历史和土地情况。农民们因地制宜的中职农作物也是需要靠土壤来选择,它被我们踩在地下,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土壤情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玉溪和华宁土壤环境调查报告吧。
一、概述
土壤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任何生物都离不开土壤。土壤资源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对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而土壤资源又相对匮乏的特点,更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壤资源,去为人类造福。为此,本门课程特意通过土壤调查,能让我们对土壤资源有初步的了解。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是多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最基本因素为气候、母质、成土时间、生物、地形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六大成土因素。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包括机械支撑作用,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与协调。
此次土壤地理学课程的实习调查区域是以玉溪和华宁为主,主要任务是调查玉溪--华宁周围的土壤类型分布情况及土地利用现状。
二、气候特征
1.红塔区
红塔区地处滇中腹地,位于北纬24°08′30″-24°32′18″、东经102°17′32″ -102°41′37"区间,东与江川县相连,东南与通海县毗邻,西南与峨山彝族自治县交界,北与晋宁县接壤。红塔区为中亚热带半湿润冷冬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6.7℃,极端最高气温31.9℃,极端最低气 温0.5℃。全年日照时数为1947.5小时,日照率为44%。全年降水量814.3毫米。
2.通海县
通海县位于云南省中部,介于东经102°30′25″- 102°52′53″,北纬23°65′11″- 24°14′49″之间,东接华宁,南连石屏、建水,西与玉溪、峨山交界,北邻江川。县境内最高海拔(螺峰山)2443米,最低海拔(马脖子)1350米,县城海拔1820米,通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湿润凉冬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6℃,全年降水量为1123.4毫米,全年无霜期为276天,年均日照总时数为2286.3小时,年辐射总量每平方厘米128.079千卡。
3、华宁县
华宁县位于北纬23°59′至24°34′,东经102°49′至103°09′之间,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处滇中高原湖盆区的南缘,属中山类型地貌。气候总体上属中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华宁季节变化小,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极端最高气温31.1-35℃,极端最低气温—7.6℃,年平均地面温度17.8~20.1℃,全年无霜期260天左右;年降雨量916毫米左右。盘溪、华溪低热河谷地区,有“天然温室”之称。
三、农业概况
调查区农业用地主要以蔬菜、柑桔为主,山上植被丰富,大多为次生云南松。调查区域有通海的蔬菜公司(主要以加工蔬菜和罗卜为主)、通海的花卉公司(主要以生产加工花卉为主);华宁主要以柑桔生产为主,在华宁海拔相对较低的丘陵坡及丘陵顶部都用于栽种柑桔。一些谷地也用于各种果园或者菜地,但是规模都不大。
四、土壤类型
本次调查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红壤、水稻土、红色石灰土、紫色土等土壤。
1、山地红壤
(1)土壤剖面观测记录
位于云南省玉溪市研和镇哨坡村距离东边公路200米处,东经102度30分,北纬24度20分,海拔1640米,相对高度为20米,坡度为10度,坡向为西坡向,土壤类型为红壤;剖面土体构造为A0-A-E-B-C;岩石为砂岩,(Zb震旦系,距今约5亿多年);周围植物干枯,土地的利用情况主要为旱地。
(2)形成特点和基本状况
红壤的形成,主要是富铝化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长期作用的结果。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风化淋溶作用强烈,铝硅酸盐矿物遭到分解,硅酸与盐基大量淋失,铁、铝相对聚集,形成了富含铁、铝的红色土体。
红壤剖面以呈均匀的红色为主要特征。在自然植被下,通常有较明显的腐殖质层,呈暗棕色;剖面中部为粘重的土层,结持紧实;底部可见到复杂交织的斑纹。土体中常具铁结核等新生体,土壤呈酸性反应,粘粒部分硅铝率2.0---2.2,次生矿物主要有高岭石等。
(3)利用和改良
红壤处于湿润亚热带地区,热量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四季均可生长植物,且种类繁多,生物量大。宜发挥地区优势,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但要注意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并针对土壤酸性强、养分不足和质地粘重等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
2、紫色土壤
紫色土是一种深受紫色岩石影响的土壤。
(1)土壤剖面观测记录
剖面1: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宁州镇东南200米,公路东侧100米处,东经103度,北纬24度10分。海拔1700米;相对高度130米;地形为高丘,坡度35度,坡向为西南方向;土壤类型为丘陵紫色土,岩石为紫色砂岩(J2-侏罗纪,距今约为2.5-1.5亿年前);剖面土体构造为A0-A-B-C;周围生长竹子,种有蔬菜;土地利用情况为菜地。
剖面2:位于云南省玉溪市盘溪村,坡改地三台;东经102度,北纬24度;海拔1200米,相对高度60米;坡向为东坡向,坡度为30度左右,土壤类型为紫色土,岩石为砂岩沉积岩(Q-第四系,距今约200万年和D2-泥盆系,距今约2亿年);剖面土体构造为A0-A-E-B-C;周围普遍种植柑桔,土地利用情况为果园。
(2)形成特点和基本状况
形成紫色土的母岩为中新生代干热湖盆沉积的紫色砂、页岩,含钙质胶 结构,岩性疏松,加之地形为丘状起伏,植被稀疏,土壤的侵蚀,堆积作用十分频繁,所以成土时间短暂,长期处于幼年阶段,土壤明显地继承母岩特性。
紫色土呈紫红、紫红棕、紫暗棕、紫黑棕等颜色,土体上下层的颜色差别不大。土层浅薄,发生层分展品不明显,但易于形成风化或半风化层。一般具石灰反应,但淋溶强烈者则无明显的石灰反应;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十分微弱。
(3)利用和改良
紫色土的母岩固结性差,易于风化成土,紫色页岩的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适中,即使土层浅薄,但稍加耕锄便可栽种作物。由于土层浅薄,底层难以透水,在排灌条件不好时,易受旱、涝的威胁。为此,应在精耕细作基础上,密切注意防止水土流失,采取措施加速土壤熟化。
3、水稻土
水稻土是人为耕种活动的产物。它是由各种显域性土壤、半水成与水成土壤等经过水耕熟化培育而成。
(1)形成特点和基本状况
在水稻土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氧化还原的交替进行,土壤中物质的淋移、累积,以及反复的耕犁等人为影响,促使其剖面出现特殊的层次分化。他通常具有下例几个剖面发生层次:耕作层、犁底层、潜育层、淀积层、淀积-潜育层和潜育层。
(2)利用和改良
从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来看,在认知、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土壤生产潜力,使水稻从地产变为高产,定向培育为能够旱涝保收、高产稳定、高度肥沃的水稻土。
4、红色石灰土
石灰土是发育在石灰岩上的一种岩成土壤,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石灰岩出露地方分布颇广,在我国以广西、云南和贵州境内分布较多。此次调查观察到的红色石灰土位于小柏坡—华宁之间。
(1) 形成特点和基本状况
石灰土形成于热带、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但石灰岩出露区,拥有资源不断地石灰岩新风化物和崩解碎片,而且土壤水中含有相当丰富的碳酸盐,这些物质进入土体,减缓了土壤中的盐基淋失,阻滞着脱硅富铝化作用的进行,形成为幼年性的石灰土。
红色石灰土,碳酸盐淋溶作用有所加强,铁、铝、锰分解较强烈,发生一定的淋溶淀积,无石灰反应,呈微酸性,PH6.5左右,心土层为7.0—7.5,土色鲜红。
(2)利用和改良
石灰土是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比较肥沃的一类土壤,开垦后多种植禾谷类、豆类和薯类等作物。应采取有效的保土防蚀措施,修筑梯田,等高种植,采取间作、套种、轮作,增加作物覆盖度,并解决好农业灌溉用水,还应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过酸或过碱等不良性状,增强养分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土壤肥力。
五、调查区土壤改良建议
调查地区一部分处于相对海拔较高的丘陵地带,灌溉条件不是很理想,应继续发展果园,种植耐旱作物。在柑桔产业上投入更多的技术支持,进行科学管理。可在林间种植耐阴经济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价值。果园种类应多元化,满足市场需求。应合理利用水稻田,少施化学肥料,多施绿肥等,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经常采用翻耕、休耕等方式提高土壤的保肥力。另外,对于一些荒废的田地要充分利用,种植一些经济效益好的蔬菜、果树和药材等。
本站内容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网络和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篇:建筑工地着火事故分析报告
- 下一篇: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年度述职报告